恭亲王奕是清代皇族中一位非常杰出且权力显赫的王爷,但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波折和坎坷。他与咸丰、慈禧等皇室人物的权力斗争中多次处于下风,几度遭遇罢黜。尽管有皇权至上的原因,但奕个人的致命缺陷也不容忽视——自以为是,这一点从他与咸丰帝的矛盾中可以看得尤为明显。
道光晚年,身体日益衰弱,经常让皇四子奕詝代为审阅奏章,并召见军机大臣。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三日,虽然帝王重病,他依然在圆明园的慎德堂中召见了一些大学士与军机大臣,商议关于传位的重大问题。第二天,道光帝病情加重,再次召来宗人府宗令、定郡王载铨,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等十人,密启皇帝朱谕。朱谕内容明言道:“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公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同一个匣内,还有另外一道谕旨:“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为亲王。”(这两道上谕至今仍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次日,道光帝不幸去世。
这两道上谕表明,虽然道光帝决定将皇位传给奕詝,但他也考虑到奕的利益,特意将他封为亲王。道光帝的决定彰显了他的复杂心情,虽然自己并未立奕为皇太子,但在传位的同时,亦未亏待这个宠儿奕。咸丰即位时,立即依照道光帝遗旨将奕封为恭亲王,并追封奕的兄弟贝勒奕维、奕纲与奕继为郡王,同时还封奕的其他兄弟奕譞为醇郡王、奕詥为钟郡王、奕譓为孚郡王。从这一系列封爵行为来看,咸丰帝上任之初,显然展现了对家族亲情的珍视和作为帝王的宽宏大度。
尽管奕曾与咸丰帝发生过争储之事,咸丰帝对他有所顾虑,但咸丰即位初期,仍然信任并任用奕。咸丰三年,奕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凭借亲王身份与深厚资历,不久便成为了领班军机大臣,常常被召见,参与讨论重大国事。然而,奕在处理事务时经常喜好主观臆断,狂妄自大,不尊重他人意见,这让咸丰帝深感反感,兄弟之间的裂痕逐渐加深。最终,关于奕生母康慈皇贵太妃是否封为皇太后的问题,成为两人矛盾公开化的导火索。
展开全文
康慈皇贵太妃,奕的生母,初入宫时被封为贵人,深得道光帝宠爱。道光六年,她被晋封为静嫔,翌年晋升为静妃。至道光十四年,她晋封为静贵妃,地位显赫。然而,由于道光帝已经确定立奕詝为太子,奕的母亲自然无法成为皇后。康慈皇贵太妃深知道光帝的心意,却始终未能如愿。咸丰帝即位后,康慈皇贵太妃作为奕詝的养母,深得咸丰宠爱。咸丰帝常常亲自前往她的寝宫问候,视她如母。然而,康慈皇贵太妃心高气傲,认为自己对咸丰帝的抚养之恩应当得到回报,且她一心渴望获得皇太后的封号,奕也试图借此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然而,咸丰帝坚决不同意这个要求,并且强调大清帝国自开国以来,从未有过非皇帝生母且未曾为先帝皇后的女人能被册封为太后的先例。康慈皇贵太妃的请求多次未得到满足,使得这一问题成为了两者之间的重大分歧。咸丰五年,康慈皇贵太妃病重,奕急忙前往军机处与其他大臣商讨太后的封号问题。在康慈皇贵太妃病危之际,奕错以为咸丰帝已同意封母亲为皇太后,急忙安排相关事宜。结果,咸丰帝因应付急促,最终于七月一日颁布旨令:“尊康慈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
这一事件发生后,咸丰帝心中大为愤怒。康慈皇贵太妃去世后不久,咸丰帝便颁布了一道上谕,表示恭亲王奕在多项礼仪上疏忽,不再允许其在军机处办公,并取消了他在宗人府的职务和管理事务的权利。咸丰帝更是减少了太后的丧仪,并没有按皇太后的标准执行,决定以妃礼发丧。甚至在给太后谥号时,也未加上“成皇帝”一词,区别于其他皇后。直到同治帝继位后,才改变了这一谥号,正式定为“孝静成皇后”。
奕在被免去军机大臣职务后,尽管在咸丰七年被重新任命为都统,但由于咸丰帝周围以肃顺为首的势力逐渐增强,奕的政治地位愈发堪忧,且不断遭遇打压和排挤。在咸丰帝时期,奕始终无法恢复皇帝对他的信任。事实上,即使与慈禧日后的关系更为密切,奕依然未能改掉自以为是的缺点,导致长期在“居家养疾”中度过,身处政治边缘,完全失去了权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